1 拼音
shé gēn
2 英文參考
radix linguaeroot of tongue[21世紀雙語科技詞典]
the root of tongue[21世紀英漢漢英雙向詞典]
Yǎmén GV15[中國針灸學詞典]
tongue root[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.中醫藥學名詞(2013)]
3 概述
4 解剖名稱·舌根
舌根(tongue root)為解剖名稱。見《世醫得效方》卷十二。指舌之根部[1]。即舌本(見《黃帝內經靈樞·經脈》等篇)[2]。
《世醫得效方》卷十二:“血氣俱盛,附舌根而重生一物……”“心之脈系于舌根。”
4.1 舌根與經脈經絡臟腑的關系
因多數經脈皆絡于此,故舌根與經絡臟腑關系十分密切[3]:
5 經穴別名·舌根
穴位 | 啞門 | ||
漢語拼音 | Yamen | ||
羅馬拼音 | Yamen | ||
美國英譯名 | Dumb Gate | ||
各 國 代 號 | 中國 | GV15 | |
日本 | 15 | ||
法 國 | 莫蘭特氏 | VG14 | |
富耶氏 | IVG14 | ||
德國 | LG14 | ||
英國 | Gv15 | ||
美國 | Go15 |
啞門為經穴名(Yǎmén GV15,DU15)[5][6]。出《黃帝內經素問·氣穴論》,名瘖門[5]。《銅人腧穴針灸圖經》始稱啞門[5]。《千金翼方》又作痖門,近作啞門[7]。別名喑門(《黃帝內經素問·氣穴論》),舌厭(《針灸甲乙經》),舌橫(《針灸甲乙經》),橫舌(《外臺秘要》),舌根(《針灸學》(南京)),厭舌(《針灸學》(南京)),舌腫(《東醫寶鑒》)。屬督脈[5]。啞門是陽維脈、督脈的交會穴[5][7]。啞即音啞,門即門戶,此穴可治啞,但針刺不當也可致啞,故名啞門[5]。啞門穴主要治療口舌、頭項、神志疾患等:如音啞,重舌,言語澀滯,舌緩不語,暴喑,舌強不語,失語,聾啞,咽喉腫痛,頭風頭痛,頸項強急,項后痛,脊強反折,中風,腦性癱瘓,大腦發育不全,癲狂癇,頭痛,項強,瘛疭,癔癥,精神分裂癥,脊強反折,暴瘖,舌骨肌麻痹,腦膜炎,脊髓炎等。
5.1 啞門穴的別名
喑門(《黃帝內經素問·氣穴論》),瘖門(《黃帝內經素問·氣穴論》),舌厭(《針灸甲乙經》),舌橫(《針灸甲乙經》),橫舌(《外臺秘要》),舌根(《針灸學》(南京)),厭舌(《針灸學》(南京)),舌腫(《東醫寶鑒》)。
5.2 出處
《黃帝內經素問·氣穴論》:,喑門一穴。
5.3 穴名解
啞即音啞,門即門戶,此穴可治啞,但針刺不當也可致啞,故名啞門[5]。
瘩,《說文》:“瘖,不能言也。”《正字通》:“痖與瘖,音別義同。”痖通啞、瘖通喑。門,出入、關鍵之處,意為要地。此穴在后發際正中直上入發際五分處,正對舌本,為督脈與陽維脈之會穴,因有通經絡、開神竅、治失語之功,故以其主治功能命名為啞門。穴為治啞之處,亦為致啞之門。《甲乙經·卷十二》謂:“舌緩,瘖不能言,刺瘖門”。[8]
5.4 特異性
5.5 所屬部位
5.6 啞門穴的定位
標準定位:啞門穴在項部,當后發際正中直上0.5寸,第一頸椎下[10]。
啞門穴位于頸后區,第二頸椎棘突上際凹陷中,后正中線上。正坐,頭稍前傾取穴[5]。
啞門穴位于項正中線,入發際0.5寸,適當第一、二頸椎棘突之間(《銅人腧穴針灸圖經》)[7]。
一說“在后發際宛宛中。”
啞門穴在督脈的位置
啞門穴在頸椎部的位置
啞門穴在頸椎部的位置
啞門穴在頸椎部的位置(肌肉)
啞門穴在頸椎部的位置(骨骼)
5.7 啞門穴的取法
正坐,頭稍前傾,于后正中線,入發際0.5寸之凹陷中取穴。
啞門穴位于頸后區,第二頸椎棘突上際凹陷中,后正中線上。正坐,頭稍前傾取穴[5]。
正坐,頭稍前傾,于后正中線入發際0.5寸處取穴[11]。
5.8 啞門穴穴位解剖
啞門穴下為皮膚、皮下組織、左右斜方肌之間,頸韌帶(左、右頭半棘肌之間)。淺層有第三枕神經和皮下靜脈。深層有第二、第三頸神經后支的分支,椎外(后)靜脈叢和枕動、靜脈的分支或屬支。
5.8.1 層次解剖
皮膚→皮下組織→左右斜方肌之間→項韌帶(左右頭夾肌之間→左右頭半棘肌之間)[5]。
皮膚→皮下組織→項韌帶→棘間韌帶→黃韌帶[12]。
5.8.2 穴區神經、血管
淺層有第3頸神經后支及其伴行的動脈分布;深層有枕大神經和枕動脈分布;再深層可穿透被膜,損傷脊髓[12]。
布有第三枕神經和枕動、靜脈分支[7]。
5.9 啞門穴的功效與作用
啞門穴是督脈與陽維脈的交會穴,又為回陽九針穴之一,故可治療喑啞、失語、神志病和督脈循行所過部位的病證,是主治喑啞、失語的常用穴[13]。
啞門穴具有通竅醒神的作用,故以治療失語、癲狂、癇證為主[13]。
啞門穴有通經開竅之功,為回陽九針之一,凡諸喑癥俱可取此[8]。
5.10 啞門穴主治病證
啞門穴主要治療口舌、頭項、神志疾患等:如音啞,重舌,言語澀滯,舌緩不語,暴喑,舌強不語,失語,聾啞,咽喉腫痛,頭風頭痛,頸項強急,項后痛,脊強反折,中風,腦性癱瘓,大腦發育不全,癲狂癇,頭痛,項強,瘛疭,癔癥,精神分裂癥,脊強反折,暴瘖,舌骨肌麻痹,腦膜炎,脊髓炎等。
啞門穴主要治療口舌、頭項、神志疾患等:如音啞、重舌、言語澀滯、舌緩不語、咽喉腫痛、頭風頭痛、頸項強急、項后痛、脊強反折及癲癇、癔病、精神分裂癥、中風、腦性癱瘓、大腦發育不全等[5]。
啞門穴主治暴喑、舌強不語、癲狂癇、頭痛、項強[12]。
啞門穴主治頭痛,失語,暴喑,喑啞,重舌,舌緩不語,聾啞;癲狂,癇證,瘛疭,癔癥;項強,脊強反折[11]。
啞門穴主治暴瘖,失語,頭痛,項強,脊強反折,聾啞,癲癇,以及精神分裂癥,癔病,大腦發育不全,腦性癱瘓等[7]。
治舌強不語,暴喑,頸項強急,脊強反折,癲癇,腦性癱瘓,舌骨肌麻痹,腦膜炎,脊髓炎。
5.11 刺灸法
5.11.1 刺法
正坐位,使頭微前傾,項肌放松,向下頜方向緩慢刺入0.5~1寸[11]。
注意:
不可向上斜刺或深刺[12]。
因為深部接近延髓,必須嚴格掌握針刺的角度和深度[12]。
5.11.2 灸法
禁灸[5]。
《針灸大成》謂此穴禁灸,灸之令人啞,以其近于舌咽及腦也,故不宜火攻。凡取經穴治病,可針者針之,可灸者灸之,針灸懼不宜者,則按而摩之,是為經穴三用。[8]
5.12 啞門穴的配伍
啞門穴配廉泉、耳門、聽宮、聽會、翳風、合谷治聾啞[5][11]。
啞門配風府、合谷,有醒腦開竅的作用,主治喑啞。
5.13 文獻摘要
《針灸甲乙經》:督脈、陽維之會。
《針灸甲乙經》:不可灸,灸之令人喑。
《針灸甲乙經》:項強,刺喑門。舌緩,喑不能言,刺喑門。
《銅人腧穴針灸圖經》:治頸項強,舌緩不能言,諸陽熱氣盛,鼻衄血不止,頭痛風,汗不出,寒熱風痙,脊強反折,瘛疭,癲疾,頭重。
《針灸大成》:主舌急不語,重舌,諸陽熱氣盛,衄血不止,寒熱風啞,脊強反折,瘛疭癲疾,頭重風汗不出。
《針灸大成》:仰頭取之。
《類經圖翼》:主治頸項強急不語,諸陽熱盛,衄血不止,脊強反折,瘛疭癲疾,頭風疼痛汗不出,寒熱風痙,中風尸厥,暴死不省人事。
《圣濟總錄》:腦后啞門穴,不可傷,傷即令人啞。宜針人中、天突二穴,可二分。
《玉龍歌》:偶爾失音言語難,啞門一穴兩筋間,若知淺針莫深刺,言語音和照舊安。
《回陽九針歌》:啞門勞宮三陰交,涌泉太溪中脘接,環跳三里合谷并,此是回陽九針穴。
5.14 啞門穴研究進展
5.14.1 對血液流變學的影響
研究發現,針刺啞門、腎俞,對腦炎患者的血液流變學有一定影響,經針刺后,全血黏度下降,全血還原黏度下降,治療前后有顯著意義。同時觀察對腦血流圖的影響,顯示陡直型波形較治療前增加了14.4%,統計學有明顯差異。[11]
針刺啞門、風府穴可以使血液凝固程度顯著降低(P<0.01),血漿纖溶系統活性增強,使纖維蛋白原含量減少,有利于腦出血部位的血塊溶解,吸收。[8]
5.14.2 對血細胞的影響
針刺啞門、華蓋,可使白細胞總數和中性粒細胞增多,使嗜酸性粒細胞減少。針刺啞門也可使淋巴細胞減少,并可促進骨髓造血功能。[11]
現代研究表明,針刺啞門、華蓋穴可促進骨髓造血功能,使白細胞總數及中性粒白細胞百分比增加,尤啞門作用突出。[8]
6 參考資料
- ^ [1]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. 中醫藥學名詞(2013)[M].北京:科學出版社,2014.
- ^ [2] 李經緯等主編.中醫大詞典——2版[M].北京:人民衛生出版社,2004:625.
- ^ [3] 李經緯等主編.中醫大詞典——2版[M].北京:人民衛生出版社,2004:623.
- ^ [4] 高忻洙,胡玲主編.中國針灸學詞典[M].南京: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,2010:256.
- ^ [5] 高忻洙,胡玲主編.中國針灸學詞典[M].南京: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,2010:508.
- ^ [6] 孫國杰主編. 針灸學[M].上海: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,1997:126.
- ^ [7] 李經緯等主編.中醫大詞典——2版[M].北京:人民衛生出版社,2004:1236.
- ^ [8] 柴鐵劬.針灸穴名解[M].北京: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,2009.
- ^ [9] 孫國杰主編. 針灸學[M].上海: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,1997:129.
- ^ [10]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. 中醫藥學名詞(2004)[M].北京:科學出版社,2005.
- ^ [11] 王民集,朱江,楊永清主編. 中國針灸全書[M].鄭州: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,2012:358-359.
- ^ [12] 孫國杰主編. 針灸學[M].上海: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,1997:126.
- ^ [13] 王民集,朱江,楊永清主編. 中國針灸全書[M].鄭州: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,2012:358-359.
古籍中的舌根
- 《普濟方》:[卷一百三十九傷寒門]傷寒舌腫(附論)
。不計時候。溫服。治傷寒咽喉閉塞。舌根腫痛方。(出圣惠方)蒼耳根(兩半銼)甘草(三錢生銼)上為粗散...
- 《厘正按摩要術》:[卷一·辨證]驗舌苔
經曰∶舌為心竅。舌根屬腎,舌中屬脾胃,舌左屬肝,舌右屬肺,舌尖屬心。又舌尖主上焦,舌中主中焦,舌根主...
- 《醫學綱目》:[卷之十七·心小腸部舌]舌腫痛
。〔《摘》〕治舌下腫,難言,口瘡,舌縱,涎出,及舌根急縮∶廉泉(三分,得氣即瀉,灸三壯。)〔《集》〕...
- 《圣濟總錄》:[卷第三十]傷寒舌腫脹
溫服、日再。治傷寒脾肺虛熱,毒瓦斯壅塞,喉咽連舌根,腫滿疼痛。犀角湯方犀角(鎊屑)當歸(切焙)白芷...
- 《金針秘傳》:[七、奇經八脈孔穴圖說及歌括](十四)陽維脈穴歌
腦空接承靈,正營目窗并臨泣,陽白仍還循本神,風府啞門會督脈,左右三十四穴成。陽維脈分寸歌陽維穴起足太...
- 更多古籍中的舌根